是不是說任何人只要擁有了正確的思維模式就可以變得出色?是不是所有孩子出生時的資質都一樣?讓沈陽銅門定做廠家先回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不是的,有一些孩子是不一樣的。在《天才兒童》( Gifted Children)一書中,艾倫·溫諾(Ellen Winner)對天才兒童進行了驚人的描述。
這些孩子看上去生來就在某方面擁有超高的能力以及近乎迷戀的興趣,而且經過對這些興趣的堅韌不拔的追求,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邁克爾就是這樣一個智力超前的孩子。他總是喜歡玩一些和字母與數字有關的游戲,沒完沒了地問父母關于字母和數字的問題,而且他在非常年幼時就能開口說話、讀書和做數學題了。邁克爾的媽媽說,他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就會說“媽媽,爸爸,我們晚飯吃什么”了。十個月大,他就可以讀出招牌上的字了,讓旁人驚奇不已,大家還以為是他的媽媽在進行腹語術表演。他的爸爸說,邁克爾三歲時不僅可以做代數題,還可以發現并驗證代數定律。每一天,他的爸爸下班回到家里,邁克爾都會把他拉到數學書旁邊說:“爸爸,來一起做題。”
邁克爾肯定是生來就擁有特別的才能,但在我看來,他身上最了不起的特征是他對學習還有挑戰的極度熱愛。他的父母根本無法將他和他喜歡的事情分開。溫諾的書里描述的每一個天才兒童都是這樣的。
人們常常認為“天賦”就是能力本身。然而,澆灌這些天賦的是不斷的,無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對挑戰的探尋。
到底是能力還是思維模式的問題?莫扎特的成功到底是因為他的音樂才能還是因為他努力練習,直到手都變形了?達爾文能夠成功是因為他的科學才能還是因為他從小就喜歡不停收集標本?
無論是不是天才,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可以發展成為自己才能的興趣愛好。當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對人很感興趣,特別是成年人。我總是想:他們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反應?事實上,幾年前,我的一個表兄曾向我提起一件在我們五歲時發生的事。當時我們在爺爺家,他因為什么時候可以吃糖和他媽媽大吵了一架。后來,我們坐在門前的臺階上,我對他說:“別傻了,大人們總喜歡處于掌控的位置。你只要先答應他們,之后想什么時候吃糖都可以。”
這些話難道不是出自一個未來的心理學家之口嗎?我的表兄告訴我,我的建議很有用。(有意思的是,他后來成了一名牙醫。)